首页 资讯 正文

「小陇画报·378期」相约镇原 探寻文化瑰宝与自然风光

体育正文 196 0

「小陇画报·378期」相约镇原 探寻文化瑰宝与自然风光

「小陇画报·378期」相约镇原 探寻文化瑰宝与自然风光

镇原历史悠久,人文积淀深厚,文化资源(zīyuán)丰富,自然风光独树一帜。此外,当地的民俗产业多姿多彩,使得(shǐde)镇原在陇上名声显赫,被誉为历史文化大县、旅游资源大县、传统农业(nóngyè)大县及矿产储备大县。 镇原乃华夏故土(gùtǔ),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(yǒu)人类在此繁衍生息;夏商周属雍州,秦属北地郡,汉首置临泾县(xiàn),唐时(tángshí)置原州,元称镇原州,明改州为县,沿承至今。除了举世无双的秦代(qíndài)铜诏版,在这块(zhèkuài)土地上,造型独特的常山下层文化陶水管,精美绝伦的汉代青铜器,千姿百态的历代佛教造像,弥足珍贵的宋元明清瓷器……无不展现着历史长河中的辉煌与魅力。 镇原是东汉著名政论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王符和(hé)北魏灵太后胡充华的故里。潜夫山的柏林,据说是王符一手担水浇灌成长的。如今时过境迁,早已物是人非。而那一株株高大擎天,久经风霜的古柏,却(què)根深叶茂。千年(qiānnián)风雨,潜夫山成镇原的文化(wénhuà)符号。 石空寺石窟古名“石空寺”,因石窟建于山湾之处,当地群众惯称“石佛湾(fúwān)”“石佛寺”。石窟呈东西(dōngxī)走向,高峻蜿蜒,上(shàng)有崇山峻岭,草木繁茂,下有茹水东流,沃野延绵,山环水抱,景色幽丽,是甘肃陇东古代(gǔdài)佛教主要遗迹之一。 斑驳古朴的一段(yīduàn)青砖城墙,精美别致的一座雕廊楼阁,幽雅迷人的一个砖箍窑洞,隐秘深邃的一处地坑院落,厚重苍老的一截石板(shíbǎn)古道……这座承载久远历史记忆的“北石窟驿”,今天演绎成了(le)集古道遗迹、古驿容颜(róngyán)、古城风韵,融合(rónghé)易学文化、儒释道文化、农耕文化与一体的,并与现代文化旅游理念深度融合的独特人文景观。 镇原东南部屯字镇(túnzìzhèn)太阳村的太阳池,经过考证,已存在逾千年,其池面绵延970米(mǐ),宽约250米,水深(shuǐshēn)14.5米,总蓄水量高达218万立方米。太阳池、翟池、白马池三座天然池湫碧波(bìbō)辉映,堪称“黄土高原明珠”。 浓重而丰富的(de)色彩随意铺展在(zài)山腰间,沟底里,峁盖上,标识着大山质朴的风韵和原始的壮美。近几年,镇原大力实施造林绿化(lǜhuà)工程,建成茹河两山绿化示范带等万亩苗林示范点,植被覆盖度(fùgàidù)达到77.82%。 镇原盛产小(xiǎo)麦、玉米、高粱等(děng)(děng)多种农作物,荞麦、小米、黄豆等特色小杂粮久负盛名,红杏、苹果、忘忧草等农产品享誉国内外,是陇东主要粮油和瓜菜生产基地之一,素有“陇东粮仓”“中国杏乡”的美誉(měiyù)。 镇原县是名扬陇上的(de)“民间剪纸之乡”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(yìshù)之乡”和“中国书法之乡”。在这片被文化浸染濡润的土地上,百姓崇德持善、重情尚节、耕读(gēngdú)传家、勤俭自强,文明乡风、文明家风等新风尚日渐浓厚,为和美乡村建设不断注入(zhùrù)新活力。 镇原县(zhènyuánxiàn)香包、刺绣、剪纸、手工制作等特色文化资源绚丽多彩。近年来(jìnniánlái),镇原积极推进文化项目建设,全面提升文化“软”实力,打文化牌,唱经济戏,为群众增收致富(zhìfù)开辟新路子。截至目前,镇原县统计在册(zàicè)的文化经营(jīngyíng)单位有83家,文旅产业经营户132家、固定资产达3.5亿多元,生产经营者达1.2万人,年收入500万元以上(yǐshàng)。 近年来,镇原县肉鸡、草畜、瓜菜、苹果、药材等富民产业快速发展,实现了助农增收(zēngshōu)和“产业兴县”的华丽转身。境内石油(shíyóu)、天然气、煤炭、石英砂、黏土(niántǔ)等矿产资源富集,是(shì)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如今,这片古老的土地,丰饶而美丽。你看,茹河两岸春水盈盈,山塬田野阡陌(qiānmò)青青,田园变公园、村庄变景区(jǐngqū),一幅天蓝、水清、景美的绿色画卷在原州大地(dàdì)徐徐展开…… 本期小陇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啦,关注《小陇画报》,了解(liǎojiě)更多甘肃美景、人文历史、独特民俗(mínsú),咱们下期再见。 本期(běnqī)摄影:田永昭 文字:西北角·中国甘肃网记者 屈杰文
「小陇画报·378期」相约镇原 探寻文化瑰宝与自然风光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